潘季驯治理黄河他有三大绝招对后人治理黄河仍有“特殊”意义

时间: 2023-10-06 07:14:24 |   作者: 万事娱乐注册平台

  我们都知道一件事,人类的文明缘起于“逐水而居”。而黄河就是华夏的发源地,可黄河是一条水患连连的河流,甚至有人说,谁能治住水患,谁就是华夏的功臣。明朝的时候,出了一个名叫潘季驯的治理黄河的高手,他有三大绝招,对我们现代人治理黄河,究竟有没有意义:

  (本文所有图片,全部来自互联网,感谢原作者,如侵犯您的权利,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。图片与内容无关,请勿对号入座)

  黄河,被称为“中华母亲河”,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之一,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河流之一。然而,黄河的灾情一直以来都是不断。据沈怡《黄河年表》所述,历史上共发生黄河决溢1573次;这一些数据反映了黄河治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。

  在华夏的历史上,黄河治理堪称非常难。在封建社会时期,为避免黄河发生更多的灾情,许多古代帝王都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进行治理,可是效果呢?

  随便举几个例子,秦始皇曾征调大批民工进行黄河治理;汉武帝时期,政府也投入了巨资进行治理工程。可是黄河的治理,只停留在加固河堤,梳理河道等解决表面的问题的阶段,并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水患的核心难点。

  明朝的时候,治理黄河泛滥,就是每一位皇帝必须要做的事儿,而在嘉靖年间,就出了一位帮皇帝治理黄河的高人,他的名字就叫潘季驯。潘季驯字子良,是明朝中期的官员和水利学家。他出生于浙江湖州府乌程县,于嘉靖二十九年(1550年)考中进士,据历史记载,张居正欣赏潘季驯的才华,于是将他推荐给朝廷,让他最终成为了治理黄河和运河的大臣。

  从嘉靖四十四年(1565年)开始,到万历二十年(1592年)止,他四次总理河道,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,一共持续了二十七年,成为明代治河诸臣在官最长者之一,也因此功绩卓著,逐渐升至太子太保、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。

  他在治理过程中,注重科学规划,不断推进水利工程建设,并注重治理黄河方法的改良,他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,还使用了三大绝招,这些绝招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传颂。

  在治理黄河时,潘季驯能够想到“建堤束水,以水攻沙”这个方案,实属不易。传统治理黄河的方法是加宽河道,但是潘季驯却发现这样做反而会让黄河的情况更加恶化。他提出“河道紧缩”的说法,主张在重要地段把河道收紧,并引入附近的清水河流,以增加黄河的流速。这样做既能够尽可能的防止经常疏浚,又能够让黄河自浚,大幅度的降低了河道淤积的难度,让河水顺畅度得到了提高。

  潘季驯接下来,还提出了“建设遥堤”这一方法。他认为,河堤不能几十里、几百里相连不绝,应该在河水汹涌的地方留出缺口,而在缺口之后筑成第二、第三道的“遥堤”,它们和第一线的河堤之间形成“含水湖”。大量河水在缺口处流至遥堤,流速已经降低而储蓄在这些人工“含水湖”中,就不致扩大其危害。

  在处理黄河水患的工程中,潘季驯也使用了“柳辊”作为有力的工具。所谓“柳辊”,是利用麻或草编织的环形或长条形工具,用来加固河堤和连成长堤。柳辊一般是用藤条或柳枝等韧性植物箍制而成,既能保护河畔,又可过水。使用柳辊可保证河堤的坚固性,减轻水流对河道的破坏,长久来看也能为河道的固化创造有利的条件。

  总的来说,潘季驯提出的三项治理黄河的方案是很实用和有效的。这些方案的实施不仅仅可以加快河道的流速,改善河水的水质,也可以更加好地保护沿岸建筑物不受损坏。这些理念并不仅局限于黄河治理,对如今的水利建设仍然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,人们对潘季驯的号召“以水为师、以沙为友”也持续传颂至今。

  潘季驯是明代治河名臣,他多年来致力于治理黄河。尽管他的经验和声望都甚为卓越,但在1584年,他因替代张居正的家属求情,招致了圣怒,被革职为民。可以说,在明代官场的倾轧中,像潘季驯这样的干臣往往成为打击和排挤的对象。

  万历二十三年(1595年),他在七十五岁高龄时离世,结束了他辉煌的一生潘季驯的一生是治理黄河的一生,他因为巨大的成绩,也成为了中国水利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。

官方微信

扫描识别联系我们

官方微信

扫描识别联系我们

版权所有©万事娱乐手机下载-万事平台注册 备案号:豫ICP备2020034307号-1 服务热线:13607653684 网站地图